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

真心行醫-莫樹錦

莫樹錦:忠於真我 活出精采

相信你都聽過「半杯水」的故事。同樣眼前有半杯水,不同人有不同感覺,這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。如職業,本來無分貴賤高低,但大眾偏要用自己的眼光,把職業分出等級來,甚至把從事該職業的人塑造固定形象。
莫樹錦,香港名醫,他喜歡gel頭,恤衫少扣幾粒鈕。行醫以外,他曾當電視節目主持講飲講食、出書、在報刊寫專欄、拍廣告。他似乎有別一般的醫生,走了一條不一樣的路。「和誰不一樣?人家的幻想與我何干?他們不應該這樣幻想。我仍然做我的醫生,只不過我喜歡多做其他事。」他忠於真我,希望活著就是快樂、精采。
第一次認識莫醫生,就在電視節目裡。他和靚女主持輕輕鬆鬆暢談飲食心得;他和嘉賓走到餐廳食肆,一邊歎美食紅酒,一邊分享人生經歷。鏡頭前,他一副官仔骨骨,西裝筆挺,頭髮「gel到行」。若不是兩位女主持人不停的「莫醫生」前、「莫醫生」後地稱呼他,一般人很難從他的外形猜中他是行醫的。他,與大眾認識的、印象中或現實接觸到的醫生,確實有一點距離。


為何醫生要有既定形象
「我不覺得這行有形象,人有形象,行業是工作。」他解釋,人們對某個行業從業員的看法不是行業本身所致,而是太多相類似的人從事同一行業,慢慢令人對這行業有一個既定的感覺或形象。
「想一下,在香港甚麼人才可以讀醫?中五取得六、七個A,中七取得兩A一B,面試目的在於肯定你不是有兩個口、四個鼻,過程不著意你是否有良好溝通能力,有沒有行醫的心。因為這是很主觀的事,不能夠客觀地挑選,所以大部分醫學院挑選學生,都是憑讀書成績而定。讀書成績好的人,大部分模樣差不多,所以令人覺得醫生是這模樣。」
當醫生必要修讀理科。理科人,重理性分析,重邏輯,重思考。與莫醫生談形象,果然也得出一堆分析。「我覺得形象有兩種,一種是投射形象,即係我創造一個形象給你看,這是marketing常做的事,你估個個明星都靚嗎?這是根據大眾接受的形象創造出來的。雖然我們不是從事marketing,但都會這樣做;另一個是自我形象,即你怎樣看真正的你,兩者通常有一段差距。」


沒傷害別人的事 我有權去做
他返工不打呔、恤衫鈕扣剩幾粒、貪靚、會說笑、識食、上電視做主持……原來「醫生」可以是這樣的。「我不是刻意與別不同,我覺得做一件事如沒有影響病人,我有發表自己的自由。雖然這樣做可能觸動某些人神經,但若沒有人因受到傷害,我絕對有權去做。不要因為別人的聲音而去做或不做一件事。不過,若果有日我帶耳環返工,病人覺得不好,我不會帶;若果我帶耳環返工,隔鄰的同事覺得不好受,我不會理他。」
我走我路,在現今世界談何容易?尤其在傳統專門行業裡,「出位」難免招人話柄,成為大眾的話題和焦點。「哪有一條你想行的路沒有人阻撓你?若果真的沒有,那通常是一條很悶的路。當你選擇去做一些與大隊不同的東西時,你該早料到有這樣的一個結果。從小至大,我都是這樣。不過我會顧及幾點,就是無論我怎樣做也好,我必會交足功課,做好本分,會

做研究,會講課。」

自我挑戰添人生色彩
莫樹錦坦言是一個怕悶的人,由讀書至發展事業,都要不斷自我挑戰。他說,挑戰可添加人生色彩。自小熱愛海洋的他,本來立志當海洋生物學家,可是在加拿大求學時,置身的地方距離海洋約2千哩,童年夢想難實現,由於熱愛生物科,實際點,倒不如讀醫。「你問我當時是否真的有心去讀醫?又不一定,其中一個我讀醫原因是外地生較難入讀當地醫學院,所以我就去讀!」
完成學業後,他在加拿大多倫多執業,整條唐人街獨他一個腫瘤醫生會講廣東話,因此病人多得應接不暇。他事業發展不俗,可是在1996年他毅然放棄那邊的生活,回港行醫。「最重要一點是,如我選擇留在加拿大,我預計10年後變化不大,所以我決定走。」

事業過三關
返港後,他不但要看症,還要投入學術研究,一個他不熟悉的圈子。「做學術研究必要發表著作,著作成就愈高愈有影響力,你的級數愈高。我初時返港,不會做研究,於是我同自己講,我要有自己的學術著作,所以當時有任何可以寫作或做研究的機會,我都去做,然後才集中在自己專長的範疇上。」
走過第一關,他還要接受第二重難題─得到國際認同。「如要在國際上有人認識你,必要由講課和發表文憲開始。當時我接受任何講課邀請,即使要去東南亞的細國家講課,我都去做,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網絡。」

為機會來臨作好準備
勤力和實力,令莫樹錦在行內拾級而上。不過,要數他事業起飛的一步,反而是10年前他獨具慧眼,預見將來的學術研究必要和內地緊密合作。「所以當時我落力和中國不同研究中心建立良好關係,大家互相合作認識。基於這個原因,近幾年我有機會參與大型國際研究,和中國、東南亞國家合作,發表具影響力的著作。」09年,他有分參與的肺腫瘤治療研究報告在醫學界權威刊物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》(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)發表,完成了大部分從醫的人渴望達成的目標。
他說,無論為事業定下任何目標也好,最重要是在機會來臨前作好準備。「有目標不代表你有機會,你必要理解你工作範疇的運作和機會的可行性,機會來時要爭取。」

悲與喜:在乎你怎看事情
閱讀至這裡,你應該感覺到,莫醫生是一個很樂觀和開心的人,充滿正能量。「我無刻意,有時在乎你怎看人生。若你把不如意事情看得太緊,你便很容易不開心;若你能夠把很多小事當成開心事,你便開心。」他深信,性格是天生,同時受環境影響。
醫院是他工作的地方,肺腫瘤是他的專項。根據香港生署資料顯示,肺癌多年高踞香港致命腫瘤首位。工作裡,他時刻幫助病人向死神挑戰,雖有成功,也有失敗時。外人眼中,他的工作悲多於樂,但他不認同。「你對醫院的看法是:這地方是病人來的地方,所以感覺失落悲傷。但為何你不從另一角度去看,醫病就是去除疾病,有病入醫院不應失落,應該為有機會治癒而開心。這又是觀點與角度問題。」
他強調,人無法避免生病,有些疾病藥到病除,有些疾病無藥可醫。「人一定要死。大部分人不是怕死,而是害怕死的過程。如果你能夠在病人死亡的過程中扶他一把,令他舒服點,已經算是幫到他了。」


大家放心:我不會唱歌演戲
人生自古誰無死?所以莫樹錦把每天都當作活著人世的最後一天,盡情做自己想做又覺得有意義和開心的事。「大家可以放心,我是不會出CD的,唱歌我只會和一班朋友一起去。」會拍戲嗎?「我不會演戲。演戲要變成第二個人,很困難。若果因為有機會拍戲便去拍戲,你便是不尊重這個行業,因為你根本沒有適當的訓練。」
莫樹錦自言是一個過分理性的人,然而他也有感性一面,有脆弱時候。「情緒總有滑落的時候,如身體有好也有壞。昨晚,我做了MRI(磁力共振掃描),因我的骨壓著神經線,頸很痛,手麻痺。10分鐘後要去做治療……」


莫醫生的文章的確讓人更了解醫生的工作和生活, 支持莫醫生.

分享一些成功人物, 籍此互相勉勵,  心靈鼓勵, 給自己放下心情和擔憂, 讓大家一夜好眠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